胰岛素泵剂量该如何设定?看看新版指南怎么说
胰岛素泵可以设定输注模式,模拟健康人群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可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
多数胰岛素泵以手动调节速率的方式设定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剂量。如何设置各种参数让胰岛素泵最大程度模拟健康人群的胰岛素分泌,是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稳定控制血糖的关键,《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21年版)》对此有详细介绍。
1、每日胰岛素总量
应先设置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每日胰岛素总量(TDD),再进行基础率及三餐前大剂量的分配。在胰岛素泵治疗前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参考既往方案进行设定;若既往无方案可供参考,TDD计算应根据患者糖尿病分型、体重以及临床实际情况确定。
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根据不同糖尿病类型进行TDD设置:
T1DM:TDD(U)=体重(kg)×(0.4~0.5)
T2DM:TDD(U)=体重(kg)×(0.5~0.8)
临床医生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评估结果设定剂量计算系数。
如患者基线血糖水平较高、胰岛素抵抗较突出(如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妊娠等)应该设定更高的计算系数;反之,如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高或低血糖风险高,计算系数的设定宜更保守。
胰岛素泵治疗前曾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对于胰岛素泵治疗前接受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2次)治疗的患者,TDD可根据既往的胰岛素方案估算。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时所需的胰岛素用量较一天多次胰岛素注射的低,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下调TDD,具体参见表1。
表1已接受胰岛素治疗者换用胰岛素泵治疗时TDD的换算
药物洗脱期
降糖药物间作用的叠加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若在开始胰岛素泵治疗之前没有停用中效、长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可设置一个临时基础输注率,在前12~24小时输注相当于计算剂量50%~75%的基础胰岛素。
2、基础输注量和基础输注率
基础输注量用于24小时不间断地输送的微量胰岛素,以维持机体基础状态下的血糖稳态。
新版指南建议按照下列原则进行基础输注量占每日胰岛素总剂量(TDD)比例设置:
成人 TDD×(40%~50%)
青少年 TDD×(30%~40%)
儿童 TDD×(20%~40%)
基础输注率指胰岛素泵提供基础胰岛素的速度,以U/h表示。应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状态、血糖波动情况以及生活状况来设置。
一般情况下,病情较稳定的T2DM患者或尚有一定残存胰岛功能的T1DM患者,可使用简单的1~2段法,将基础率进行24小时平均分配,22:00~2:00下调10%~20%,后续根据患者血糖监测情况进行调整。在T1DM以及胰岛功能差、血糖波动大的T2DM患者中,可设置为3~6个时间段,清晨以及傍晚常需要较高的基础率以应对“黎明现象”和睡前高血糖(也称之为“黄昏现象”),而夜间和凌晨基础率则较低,T1DM常需采用更多分段。
3、餐前大剂量
餐前大剂量指在三餐前一次性快速输注的胰岛素量。将TDD扣除基础输注量后的总量即为餐前输注总量,可按照三餐1/3、1/3、1/3进行初始分配。然后逐步调整为最佳比例,即根据具体每餐饮食成分,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运动量以及血糖情况个性化设定三餐的比例。
有大剂量向导功能的胰岛素泵还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碳水化合物系数、胰岛素敏感系数、目标血糖范围及活性胰岛素代谢时间等,然后在每餐前根据当前血糖值和摄入碳水化合物量进行自动计算,获得精准的所需大剂量。
4、补充大剂量
补充大剂量是指正餐外临时加餐前所追加的一次大剂量胰岛素输注,主要根据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碳水化合物系数进行计算。碳水化合物系数值是指每1单位胰岛素所能平衡的碳水化合物克数。该系数可通过500/450原则计算(注:速效胰岛素用500,短效胰岛素用450),或者参考表2。
补充大剂量(U)=食物的碳水化合物总量/碳水化合物系数
碳水化合物系数(g/U)=(500或450)/TDD
表2碳水化合物系数和胰岛素敏感系数速查表
5、校正大剂量
校正大剂量用于纠正当前高于目标值的血糖时所需补充的胰岛素量。校正大剂量通过实测与目标血糖之差以及胰岛素敏感系数计算。胰岛素敏感系数为每1单位胰岛素能降低的血糖(mmol/L)值,式中速效胰岛素用1800,短效胰岛素1500。
校正大剂量=(实测血糖-目标血糖)/胰岛素敏感系数
胰岛素敏感系数(mmolL-1U-1)=(1800或1500)/(TDD×18)
实施临时输注的校正/补充大剂量时,应当考虑扣除体内剩余活性胰岛素的情况,即上次大剂量输注后残余的胰岛素降糖活性。有大剂量向导功能的胰岛素泵,可自动跟踪并减去活性胰岛素量。
本文转载于微泰医疗
关键词:丹纳胰岛素泵,胰岛素泵,胰岛素泵剂量